敦煌学辑刊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2359

  • 西汉敦煌郡兵器研究——以悬泉汉简、马圈湾汉简为中心

    魏迎春;郑炳林;

    西汉敦煌郡所见兵器的来源包括官方调配和市场购买两种类型。敦煌郡内部流转的兵器很多是自长安、西域等地输入,而当地是否铸造兵器难以确定。敦煌郡兵器保管于郡库、县库、兵库等机构,相关部门还会对兵器进行定期查验,以确保边塞机构拥有完好的兵器使用。西汉敦煌郡驻军普遍配发各类兵器,其中军官普遍配剑、弓等兵器,而戍卒则普遍配弩,有的军官士卒还会配置私人兵器。同时,边塞机构中的兵器又常与守御器搭配使用。此外,敦煌市场一方面可以交易兵器,另一方面又存在“兵禁物”,用以限制兵器交易。其主要原因应是西汉政府有意对一些高端兵器进行技术封锁,再者还可能是为加强对兵器交易的管控力度,从而遏制豪杰少年、剑客等群体以武犯禁。尽管如此,西汉仍然难以完全阻止兵器铸造技术的泄露,西域的兵器也通过敦煌流入中原。总之,敦煌汉简所见兵器及其制造技术的交流促进了古代中西方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互鉴和发展。

    2025年02期 No.128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 敦煌悬泉汉简所载穬麦、大麦名实考辨

    敏春芳;肖从礼;

    麦类粮食是汉代敦煌悬泉置和边塞重要的谷物。从汉简记载来看,在谷粮出入簿中一般是粟和麦配给,粟主要供人食用,麦供牛、马食用。此外,麦类粮食也是人们的主粮之一。结合悬泉汉简记载,穬麦和粟一样需要脱壳,其出米率为10∶200/39,约为10∶5,略低于粟米比率10∶6。从汉简中穬麦主要用作牛、马饲粮,以及汉简“穬麦皮芒厚”之语记载,推知汉简中记载的穬麦为带稃壳的大麦。而汉简中记载的“大麦”应为青稞,也称“元麦”,人、畜皆可食用。

    2025年02期 No.128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 西域北道说一切有部来源的一条线索

    刘屹;

    西域北道诸国佛教以说一切有部为主要特色,但学界一直不清楚北道诸国的“有部”源自哪里。本文通过对僧传所载鸠摩罗什在疏勒所读论书的分析追溯,认为罗什读到的是说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七论。通过对比犍陀罗和迦湿弥罗两地佛教传统的异同,可以推测是迦湿弥罗地区的说一切有部通过北上印度河谷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道路,经古代塔什库尔干地区而将有部经论传到疏勒,再延展到整个西域北道。

    2025年02期 No.128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 唐朝陇东边州的统治“空心化”与边疆危机

    郑红翔;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西北疆域非常辽阔,其中陇右道东部南缘的州县较为特殊,这里既属于边境,又紧邻唐朝的统治核心区关中,区位价值相当重要。陇东的南部与邻近的剑南西北、青海东部都是高原山地,这片区域交通不便,分布着诸多小部落。唐初对陇东边州施加的控制就比较弱,贞观年间吐谷浑被唐朝击败后,这里发展成为唐朝统治下的一个“空心”地带。吐蕃对外扩张期间,诸部落为唐朝阻隔了吐蕃的兵锋,陇东边州仍无大患,“空心”统治得以延续。但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诸羌部落在吐蕃的挤压下或主动或被动向唐朝一方转移,给缺乏防线的唐朝带来巨大边疆危机,最终影响了整个西北局势和唐朝历史。

    2025年02期 No.128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 7至8世纪唐经略西部边疆例析——以授封突骑施为例

    巩垚;

    唐朝对突骑施的授封经过萌芽、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授封是衡量唐与突骑施关系变化的重要依据。唐朝授封突骑施首领乌质勒为瑶池都督、娑葛为金河郡王、苏禄为忠顺可汗,体现了不同时期唐廷对突骑施的不同定位,以及对其实力的逐步认可。突骑施通过获得唐朝的授封,不仅加强了与唐朝之间的政治军事联系,又提升了其在西域的话语权。通过研究唐朝对突骑施的授封历史与特征,明确了突骑施在唐朝藩属体制中的政治地位,有助于解读唐朝边疆的授封政策。

    2025年02期 No.128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 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称号研究四题

    魏睿骜;

    S. 515卷背所抄的两件牒文是关于张承奉的一组资料,写成年代分别是在光化四年二月九日和天复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张承奉始称尚书的时间是在天复元年六月四日至十月二十一日间。通过考察山东博物馆藏LB. 052号敦煌文书,天复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至天祐元年八月八日间,张承奉的称号为仆射。此外,天祐二年正月后,张承奉亦曾先后称过司徒和令公。

    2025年02期 No.128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 S.1889《敦煌氾氏家传并序》所载祖先书写考辨

    杜海;

    S. 1889《敦煌氾氏家传并序》所载氾氏祖先历史的核心线索为“帝喾—周公—凡氏—济北氾氏—敦煌氾氏”。《家传》以氾水为“琅琊氾水”,进而以氾水为氾乡、氾国,存在攀附痕迹。《元和姓纂》氾氏条的内容与《家传》存在一些差异,未载“凡氏”与“氾氏”的关系,同时以氾胜之作为敦煌氾氏的标志性人物。《广韵》又增加敦煌太守氾辑(氾胜之儿子)事迹,进一步强调敦煌氾氏与“氾胜之”间的联系。《家传》反映了敦煌氾氏的华夏祖先认同与中原郡望认同。

    2025年02期 No.128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 敦煌写本《百怪图》“狐鸣占”考论

    游自勇;

    敦煌所出《百怪图》中有“占狐鸣怪第廿九”一项,为我们了解“狐鸣”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难得的材料。日本保存的中国唐代佚籍《天地瑞祥志》中也保留了“十二辰狐鸣占”“祝狐之法”和“厌狐鸣符”,与《百怪图》颇能相互印证。除此外,佚名道经《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中保留的十通“狐怪符”,有些内容也与上两种典籍相似。这表明,“狐鸣占”在中古后期曾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占法存在,反映了这一时期狐魅信仰的兴盛。宋以后,狐鸣占走向衰落,占法本身的封闭性是主要原因。

    2025年02期 No.128 7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 敦煌汉、藏文乌鸣占书的比较历史学研究

    张福慧;陈于柱;

    敦煌乌鸣占书因兼具汉、藏两种语言形式,成为学界关注度较高的一类敦煌术数文献,其中藏文乌鸣占书的文化来源问题,已困扰学界百年。敦煌汉、藏文乌鸣占书中乌鸦的神使身份与可致寿考的信仰功能,实均源于中原汉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北斗信仰;两者不仅内容结构近同,彼此卜辞与文义的对应性亦清晰可循。因此,敦煌藏文乌鸣占书并非为吐蕃文士所自创,亦非来自古印度文化,而是根据唐宋时代流行的汉文本乌鸣占书为底本编译而成。汉、藏、西夏文乌鸣占书的出土,表明该类文献不仅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长期流行,同时对唐宋时代的吐蕃、西夏社会也有深刻影响,是重构中古中国汉、吐蕃、西夏紧密文化联系与民族融合的别样而重要书写。

    2025年02期 No.128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 敦煌学郎册子本P.4052、P.3451bis pièce 2《事林》新探

    冯婧;

    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P. 4052、P. 3451bis pièce 2《事林》册子本为切入点,关注一批学郎册子本在过去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的书写、物质形态方面的细节,尝试挖掘这些细节背后学郎的行为与实践。第一部分是对新定《事林》残叶P. 3451bis pièce 2的研究及对P. 4052《事林》册子的再研究。第二部分则关注P. 4052等一批学郎册子中学习材料未抄完、在一叶或一页的末尾戛然而止的现象。推测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学郎在以叶或页为计数单位进行抄写,完成一定叶数或页数的抄写任务后,便停止抄写。这是学郎抄写、学习方面的有趣细节。

    2025年02期 No.128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 敦煌写本P.2385V《武则天为父母写经发愿文》的文体价值和传播意义

    邵郁;

    敦煌写本P. 2385V《发愿文范本》中抄录了一篇发愿文,文采斐然,文学价值颇高。学界通过与其他写卷的比对研究,确认该文实为武则天为父母抄写《妙法莲华经》前的序文。该序文因措辞华丽,被僧人辑录并用作各类斋会的范本,在敦煌文献中以多种写本形式流传。有趣的是,距武后写经二十余年后的证圣元年中元节,魏收等五人以及恒娥等三妹委托两位比丘尼为三代先人祈求冥福,修造石浮图一座,并刻铭为记。这种为亡亲作功德的做法,在唐开元、天宝年间极为盛行。魏收等人所刻《张君浮图铭》将武后写经发愿文的词句原样照搬。浮图铭作为铭刻文体包含了铭、赞、颂、记等文体特征,然其实质为祝祷文体。P. 2385V从经序本被辑录为发愿文范本,再被铭刻文本采用,经历了文本镌写材质的变化,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土文化的紧密互动和融汇互通。

    2025年02期 No.128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 数字人文视阈下英法藏西夏出土文献文本分析

    束锡红;樊丹丹;王阳;

    英法藏西夏文献作为我国流失海外的重要民族古文献资源,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应用数字人文新方法,对英法藏西夏文献进行文本信息挖掘,从分词研究、词频研究、文本比较研究三个部分具体展开,讨论文本信息挖掘方法在西夏文献研究情景下的特殊文献价值,以期突破传统文献学研究的局限性,全面、系统、直观地显示出英法藏西夏文献中的内在联系,展示党项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文化信息。

    2025年02期 No.128 11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6K]
  • 黑水城出土元代F125:W73户籍文书残片再释

    马静;

    黑水城出土元代F125:W73户籍文书残片,作为元代北方汉地户籍文书的实证资料之一,具有“鼠尾文簿”为名的户籍文簿性质。其虽非官方户籍册的定本,但完整保留了两次籍户纳民时民户户籍更新的前后过程,是一个动态化的实物资料。本文通过对文书题名、性质、书写年代、攒造与更新过程等方面的考证分析与研究,基本廓清了元代户籍文书在“元签”与“元系”内容上的书写差异,体现了地方政府在籍录人户资料实务操作过程中不断更新、调整与变化的动态化特征。

    2025年02期 No.128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2K]
  • 敦煌成城湾大华塔及归义军晚期回鹘化问题

    郭俊叶;

    敦煌曹氏归义军晚期,周边民族关系复杂。在曹宗寿任归义军节度使之后的一段时期,敦煌石窟壁画出现了回鹘化倾向,但是由于没有确切纪年的标型窟作为参考,判断洞窟时代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敦煌成城湾大华塔从一个方面来说可认为是有纪年的塔,也是归义军晚期曹贤顺时,唯一有确切纪年的佛教建筑,可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型窟,为判断同一时期、相同风格的洞窟年代提供借鉴和佐证。大华塔也见证了辽与敦煌的关系,显示了二者之间的佛教影响和文化交流。

    2025年02期 No.128 14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8K]
  • 莫高窟第302窟人字披壁画内容新识

    孙清泮;张景峰;

    莫高窟第302窟人字披绘有题材丰富的故事画与经变画。本文对第302窟人字披壁画进行研究,考证东披上段北端壁画表现“不取未伤坏死人衣”的戒律内容。人字披空间内构成蕴含布施、戒律、忍辱意涵的图像组合。福田经变是末法思想下的产物,奠定了第302窟末法的主题思想。人字披壁画组织秩序表现《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释迦菩萨“疾得佛道”的修行实践,是末法背景下设计的图像组合,反映信众应对末法危机的心态与举措。

    2025年02期 No.128 154-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5K]
  •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出行图声音景观研究

    钟力;

    敦煌石窟出行图中最具代表性的第156窟两幅出行图描绘了归义军时期节度使张议潮及宋氏夫人在卤簿仪仗簇拥下出行的盛大场景。本文聚焦出行图所绘乐舞场景,基于音乐图像学与声音景观理论,结合传世文献和敦煌遗书等史料,透过丰富的音乐信息,建构壁画图像中的听觉想象,探讨乐舞表演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诉求,勾勒出晚唐归义军时期敦煌独特的声音景观。

    2025年02期 No.128 164-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9K]
  •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无量寿佛说法图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赵润瑜;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是西魏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其主室东壁和北壁各有两铺无量寿佛说法图。根据北壁现存的纪年题记能够推断,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无量寿佛图像正是该窟的无量寿佛说法图。对此说法图及其相关问题的重探,关系着对第285窟营建背景的再度认知。通过研究可知,第285窟无量寿佛说法图一方面作为供养人祈愿往生西方净土之用;另一方面体现了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深受嚈哒文化影响的滑氏供养人希冀借助无量寿佛的象征性涵义联接起“此岸”与“彼岸”。

    2025年02期 No.128 174-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6K]
  • 克孜尔石窟“鹿野苑初转法轮”与“降伏三迦叶”说法图研究

    杨文博;

    “鹿野苑初转法轮”与“降伏三迦叶”是克孜尔石窟较为常见的说法图,克孜尔石窟第207窟的鹿野苑初转法轮受到犍陀罗造像的影响,其他洞窟的初转法轮以及降伏三迦叶并没有受到外来的影响,都是龟兹本土的创作。二者的大量出现与它们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密切关系,在克孜尔石窟第98、198、224窟二者作为组合图像出现,则与它们发生时间的先后有关,而且它们在主室侧壁的排列顺序也反映出当时龟兹地区在中心柱窟的礼拜仪轨。

    2025年02期 No.128 18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5K]
  • 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阿输迦施土”题材组合探析

    秦艳兰;王炜;

    本文首次考察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流行的阿输迦施土因缘题材组合,指出阿输迦施土因缘、释迦、弥勒为其主要组合形式,深入分析了此种组合形式蕴含的佛教信仰思想。通过与云冈石窟及山西周边其他北朝石窟和造像碑以及甘肃北朝四面造像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的阿输迦施土因缘题材及其组合受到云冈造像样式影响,又辐射影响了甘肃北朝四面造像石,为研究中国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信仰、佛教造像艺术及其传播流变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图像资料。

    2025年02期 No.128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 摹古与递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壁画摹本研究

    瞿朝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壁画摹本共64幅,保存状况较佳,源自张大千本人及其家属的捐赠。本文通过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摹本的分析,探究1941-1943年间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过程中从“复原”到“创作”的模式转换,以及5位青海唐卡画师参与临摹所产生的影响与意义、敦煌壁画艺术与热贡唐卡艺术在摹本中的融合实践。

    2025年02期 No.128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 兰州碑林藏唐代墓志两种考释——兰州相关金石整理研究之一

    马振颖;

    兰州碑林收藏有唐代墓志两种:《杨希墓志》和《周克谐墓志》,墓志的出土地点均为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除周志刊布志石图版外,其他未见图版刊布,因此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注意与研究。我们在整理兰州古代碑铭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原石及拓片进行精准录文,并就两墓志志文中提到的诸如唐蕃关系、唐初安南治理等重要内容进行考证,以期引起相关领域专家的关注。

    2025年02期 No.128 21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2K]
  • 新出唐《赵计墓志》考释

    王瑞芳;田卫卫;

    《赵计墓志》详载志主赵计之家族世系、仕宦经历等等。虽然《元和姓纂》《册府元龟》、两《唐书》等传世文献中对赵计有所记载,但多数语焉不详且颇有抵牾之处。利用《赵计墓志》《赵元符墓志》,结合传世文献,可补充赵计家族前后八代世系,考证其一生的仕宦经历,极大地拓展了对其人、其家族的认知。作为个案,生动展现墓志资料在考察传世文献记载人物语焉不详时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5年02期 No.128 22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 中古胡族墓志黄帝苗裔的书写与华夏认同观

    张利亚;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权不仅在政治治理上沿袭华夏制度,同时以承认黄帝为祖先的方式融入华夏。姚羌、拓跋鲜卑等在选取姓氏与祖先认同都采纳了华夏传统的历史叙事模式,并借助儒学、仪礼、政治模式等逐渐融入华夏。从北魏至隋唐,不同族姓墓志记载为黄帝族裔,代表了当时进入中原的各族对华夏的主动认同。这些记载是中古时期各民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主动融合的直接证据。华夏观也因此被不断丰富,黄帝为不同族姓共同祖先已成为共识,更多族群融入华夏,民族融合完成。中国历史结束了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2025年02期 No.128 23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 下载本期数据